|
清潔生產 循環經濟 立法 界限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環境保護從單純的污染治理發展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階段,現在又朝著以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階段發展,這種發展趨勢是環境保護和環境保護法理念更新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清潔生產制度是實現預防為主,進行源頭污染控制和實行循環經濟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徑。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內涵 清潔生產是隨著清潔生產實踐的開展而逐步發展、完善的。各國根據各國清潔生產實踐對清潔生產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歐洲國家稱之為“少廢無廢工藝”、“無廢生產”;日本稱為“無公害工藝”;美國則稱之為“廢料最少化”、“污染預防”等等。為更好的推進清潔生產,避免引起公眾對清潔生產的模糊認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巴黎工業與環境活動中心于1989年在總結世界各國的經驗后,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最初定義,即清潔生產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性的環境策略,以減少其對人類及環境可能的危害。這一定義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接受。在此定義基礎上,199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清潔生產的概念進一步完善為“清潔生產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將清潔生產定義為“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循環經濟一詞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是以物質、能量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甚至實行污染零排放的一種經濟模式。從物質流動和表現形態的角度看,傳統的工業經濟是一種按“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 。在這種開環型的線性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從地球上提取各種物質和能源,然后又以污染物和廢棄物的形式大量排向大氣、水體和土壤,把地球當作“垃圾箱”。線性經濟正是通過把資源源源不斷變成垃圾的運動、通過不斷增長的自然代價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的。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共存的經濟發展模式,它的要旨是將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生產—消費-二次資源”的閉環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要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續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是對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運作方式的轉模仿,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它與線性經濟結構的根本區別在于,后者內部是一些相互不發生關系的線性物質流的疊加,呈現“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前者則要求系統內部以集成的方式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并在可能的部位實現物料的再循環,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 |